每次規劃露營行程,最讓我頭疼的就是餐點準備。露營不像在家裡,有現成的廚房設備和齊全的食材;在戶外,一切都得精打細算。
首先,必須考量到食材的保鮮問題,特別是夏天,稍不注意就可能導致食材變質。
而空間有限,我得想辦法把所有食材和調味料壓縮到幾個保冷袋裡,還要確保東西不會在路途中洩漏。再來是菜色的選擇,既要簡單易煮,又要符合大家的口味,才能在戶外快速完成一道美味的料理。
在有限的水源下清洗食材和餐具,也讓我得更加注意用水的節省。
以前光是備料,大概超市就買扛一堆東西回來,真的非常辛苦,這次的露營人數比之前多,大概3個家庭的人次,雖然食材可以分散給大家準備,但是事前處理(切菜,清洗)真的很繁瑣
所以這次大家決定直接用現成的料理包來處理,第一選擇就是火鍋啦;畢竟火鍋只要把東西放進去煮一煮就好,非常簡單,不用過腦,但是湯頭這件事就真的很看功力,所以就上網做了一些功課,發現可以滿足10人以上的鍋物,踏輕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很多平臺上面看到這個品牌的踏輕鍋物料理,讓我非常好奇,他有四道別出心裁的鴨式火鍋,有胡椒鴨、麻辣鴨、薑母鴨、洋蔥鴨,這幾道料理是外面鍋物店比較看不到的料理,除了冬天必備的薑母鴨外,其他都是很具特色的鍋物料理。
我特地上網做了一些功課,想看看其他人對這個品牌的試吃評比。瀏覽了不少部落客和食評家的文章後,我發現大家對踏輕的評價相當一致。
許多人都提到他們的湯底特別,冬天吃真的非常適合,而且不會過於油膩,這讓人即使吃完一整鍋,也不會感到負擔。而且,食材的新鮮度是大家稱讚的重點,尤其是鴨肉和自己買的蔬菜搭配,讓鍋物吃起來更有層次。也有人提到踏輕的湯頭有種自然的甘甜,這來自於食材本身的原味,而非依賴過多的調味料。這些評比讓我下定決心,就是他啦,這次兩天一夜的露營料理就是踏輕啦!
這次我選擇的就是胡椒鴨跟洋蔥鴨,感覺是最符合大家口味,所以只要再準備一些蔬菜,就可以快速搞定啦。
這次露營的地點選擇在南投埔里足跡民宿,外面有一個很大的露營廣場,整個環境都非常好,而且重點是沒有討厭的小黑蚊,就非常大推,而且帳篷用品,都已經架好,老闆服務真的很好
南投埔里足跡民宿相關聯繫方式
地址: 545南投縣埔里鎮福長路12巷75號
預約住宿電話: 0921 313 067
在露營的當天,我負責準備餐具,朋友則在一旁幫忙處理份量極大的洋蔥鴨,說真的,料理一定要看使用說明,一定要先解凍,不然我看屠龍刀也劈不開這個厚實的鴨肉。
看看這個分量,我已經用了10人份的鍋子了,還是滿出來了,都比小朋友臉還要大,這邊我們少做一件事,解凍後應該要先將整隻鴨都拆解好再煮,整隻鴨下去煮太不明智瞭,光是等水滾,大家可能就要餓肚子了。
所以加熱到一半後,感覺鴨肉沒那麼硬,就放到砧板二次處理,不然烹煮太費時了
洋蔥鴨的份量真的沒話說,應該是鍋物中的巨無霸了,果然就如官網說的,整隻鴨下去調理,真心不騙。
大家坐在一旁圍成一圈,看著鍋裡的湯頭逐漸變得濃郁。一位朋友忍不住偷喝了一口湯,立刻露出滿足的笑容,直呼「這味道絕對是今天的露營之王!」
露營的樂趣不只是享受美景,更是在這樣的互動中增添了無限的回憶。當香噴噴的洋蔥鴨上桌時,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舀了一碗,熱呼呼的湯頭暖入心脾,這一刻,我想,露營的幸福就是這麼簡單。
來做一個踏輕洋蔥鴨的簡單評比吧
露營中餐-踏輕洋蔥鴨調理包
**外觀**
洋蔥鴨的調理包打開後,搭配一整隻的鴨肉,湯底有一股濃郁的洋蔥甜香。湯的顏色偏金黃,洋蔥的味道小朋友也可以接受。
**鴨肉份量**
鴨肉份量豐富且厚實,每一片鴨肉都充分吸收了洋蔥的自然甜味,肉質細緻多汁,輕輕一咬,豐富的肉汁和,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更特別的是,踏輕將鴨肉處理得剛好,不僅軟嫩且不失彈性,,湯汁浸潤其中,整個口感層次瞬間升級。
**湯頭口感**
湯頭非常柔和,洋蔥的甜味自然地融入湯底,帶來一種舒適的甘甜感,溫潤而不膩口,讓人不知不覺就喝了好幾碗。
**建議搭配的蔬菜與飲料**
推薦搭配蓮藕、甜玉米和菠菜,這些食材的甜味與洋蔥湯底搭配起來是絕配。飲料方面,建議搭配檸檬水,既能解膩又能增添一絲清爽感。
第二天的中餐一樣是搬出踏輕另一個推薦鍋物-胡椒鴨,有了昨天的經驗,這次退冰後,有先稍微分解整隻鴨下去煮,畢竟人總是要有學習能力的啦XD
說實話,這鍋胡椒鴨的胡椒味真的相當濃郁,煮的時候香氣一飄散出去,連隔壁帳篷的朋友都紛紛探頭過來,好奇我們到底煮了什麼料理。當湯鍋滾開時,陣陣辛香帶著暖意撲鼻而來,朋友們調侃說,這鍋胡椒鴨恐怕成了整個營地的「香氣宣傳大使」。
當我們終於盛上一碗熱騰騰的胡椒鴨湯,那辛辣卻不嗆口的胡椒味迅速在舌尖散開,每一口都是享受,這樣的香氣和滋味,應該要再把這道胡椒鴨列入菜單,甚至可能吸引更多朋友一起來享用。
露營中餐-踏輕胡椒鴨調理包
**外觀**
胡椒鴨調理包打開後,整隻鴨的份量就是巨大,真的很適合露營大家圍爐一起吃,一餐就可以馬上腳絕。湯底的顏色清澈,帶著淡淡的琥珀色,透著一股溫潤的胡椒香。
**鴨肉份量**
鴨肉的份量相當大方,肉質鮮嫩,煮得剛剛好,不會過老,胡椒的香味與鴨肉的自然甘甜完美融合。
**湯頭口感**
湯頭清爽而不過於厚重,胡椒的辛辣恰到好處,溫暖而不嗆,但是辣度的感覺因人而異,可能有的人會覺得稍辣,整體口感很適合冬天圍爐。
**建議搭配的蔬菜與飲料**
建議搭配高麗菜和金針菇,這類蔬菜的清甜能中和胡椒的辛香。飲料的部分,推薦搭配一杯清香的烏龍茶,讓整體風味更加清新。
踏輕鍋物線上購物網站:
https://donzdonz.com/COMPLEX/PEPPERDUCK
這次的露營旅程,讓我深刻感受到大自然與美食結合的那份純粹與滿足。洋蔥鴨和胡椒鴨這兩道鍋物,絕對是這趟露營的亮點。洋蔥鴨帶來的自然甜味,讓每一口鴨肉都充滿溫潤的滋味,溫和卻令人難忘;而胡椒鴨的濃郁辛香則為整個營地增添了熱鬧的氣氛,那種隨風飄散的香氣,路過的營友應該都非常羨慕我們。
這次和朋友們一起到南投露營,一邊享受暖呼呼的火鍋,一邊聊著天,笑聲和濃濃的湯香交織在一起,讓我明白露營的樂趣不僅僅在於美景,更在於與好友分享美味、共度美好時光的那種喜悅。這次露營,絕對是讓人難以忘懷的回憶,而這兩道鍋物,真的超值得,份量大,多人一起享用真的超劃算,省去備料的時間,也多了一些時間可以到處看看風景。期待下次露營,帶上更多美食,繼續這段美好的冒險。
踏輕洋蔥鴨肉質多汁推薦露營一直是我心目中最美好的放鬆時刻,但要讓整趟旅程更愉快,能品嚐到美味的料理絕對是關鍵。想像一下,在微涼的山林夜晚,和親朋好友圍坐在帳篷旁,微風輕拂下,熱氣騰騰的鍋物飄散出誘人的香氣,這就是露營的真正樂趣。而**踏輕鍋物**正是讓這一刻變得完美的秘密武器!
為什麼說踏輕鍋物是露營的最佳選擇?首先,踏輕的調理包不僅方便攜帶,操作也超簡單,只需要熱水煮沸,就能迅速變成一鍋香氣四溢的美味火鍋。對於不想在營地花太多時間備料、卻又想享受豐盛餐點的你,踏輕鍋物無疑是最聰明的選擇。胡椒鴨的辛香溫暖,洋蔥鴨的甘甜入味,再加上麻辣鴨的濃烈刺激,無論你是偏愛清爽湯底還是重口味,都能在踏輕鍋物中找到心頭好。踏輕洋蔥鴨露營料理推薦
除此之外,踏輕鍋物選用的都是新鮮食材,湯頭濃郁卻不油膩,讓你在戶外用餐也能吃得健康又滿足。露營時,溫度往往會較低,而踏輕的胡椒鴨和薑母鴨特別適合寒冷的夜晚,喝上一口辛香四溢的湯,暖流瞬間從胃部蔓延至全身,給你滿滿的能量。更棒的是,這些鍋物湯底不需要額外調味,天然的食材就能帶出豐富的層次感,不僅滿足了味蕾,也減少了準備的麻煩。踏輕胡椒鴨口感如何形容
踏輕鍋物讓你在露營時省去繁瑣的食材準備與烹飪步驟,只需短短幾分鐘,就能讓所有人享受美味的火鍋料理。當你在帳篷旁,一邊看著星空一邊品嚐這鍋熱氣騰騰的踏輕鍋物,保證這次露營的體驗將成為你記憶中最難忘的一次。不論是好友聚會還是家人共遊,踏輕鍋物都能瞬間拉近彼此的距離,讓歡笑與美食交織在一起。踏輕洋蔥鴨口感濃郁推薦
還在猶豫露營該帶什麼餐點嗎?立即選擇踏輕鍋物,讓你的露營之旅從此與眾不同,無論在哪裡,都能享受到如同餐廳般的頂級火鍋!現在就行動,為你的下次露營準備好這份滿滿幸福的美味吧!踏輕胡椒鴨湯頭試吃評測
今夜, 久久不能睡去, 滿腦的思緒, 抖落了一地; 滿地的心碎, 摻雜著思緒。 思緒來不及整理, 心碎就給人狠狠一擊。 >>>更多美文:短詩
綿軟清香清明粑 文/余雪靚 春天來了,清明草破土而出,山坡壁上一片一片的,遠遠看去,如綠毯上點綴點點黃花,十分美麗。走近細看,清明草只有五六寸高,嫩葉上長著一層白色的絨毛,莖上頂著一朵絨毛般黃色的清明花。在和煦的陽光下,發散出一陣陣濃郁的清香。 清明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壓、去風功效。先人歷來有摘其嫩苗食用或加入糯米粉做糕團的習慣。 每至清明前后,媽媽總愛帶我們去掐采清明草莖葉,將采來的清明草在冷水中洗凈,切成細細的碎末,再將切好的清明草放入盆中,加入白糖腌。一會兒,便見白糠腌過的清明草浸出水來。此時住盆中加入糯米粉和水,就著清明草攪拌,和面,直至不粘手。然后做成圓圓的粑粑放在洗好的一小片白菜葉上,放進蒸籠里蒸熟。揭開蒸籠,四周立即彌漫濃郁的清明清香,誘人食欲。清明粑入口綿軟清香,細嚼可嘗到清明草葉莖的生脆,吃罷唇齒留香。 趁熱吃清明粑,此時綿軟細膩,入口清香立即傾瀉而出,很是爽快舒服;粑粑冷后再吃,咬上硬硬的,但細細嚼來,那清香慢慢浸出,越嚼越有味。 清明粑做法各有不同,如用糯米粉和上清明草包住豆沙蒸,便是豆沙清明粑,也有人用紅糖取代白糖來做,說是吃味更甜。但我覺得紅糖濃郁的糖味蓋住了清香味,紅糖的紅色蓋住了清明草的綠色,反沖淡了純天然的那種自然,頗像是《紅樓夢》里做茄子,因配料過多,失去了茄子的原味一樣。 在清明前后,街上賣磁粑的小吃攤,同時賣起了清明草磁粑。因為是時令粑粑,人們很少能吃到,“物以稀為貴”,所以生意自然好。 做清明粑要下鄉去采摘清明草,在快節奏的今天,人們少了很多閑情逸致,更不喜在飲食上下這些繁瑣的工夫,餐桌上便很少見到清明粑了。 偶爾哪家因一時興起,采來清明草,做好粑粑,叫上左鄰右舍一起品嘗。人們在嘖嘖贊嘆這大自然的香味時,也忍不住要聊起曾經由媽媽做的清明粑,那時就不僅是在品嘗春天,更在懷舊了。 那一口口綿軟清香、溫溫暖暖的粑粑,就這樣將人們的心拉近了。 感念清明 文/戴益民 既清且明,當這兩個漢字奇妙地組合在一起時,就會讓人生出無限的感念來。 清明是一個獨特的節日,它不但以節氣命名,而且是三節(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合一,至今流傳兩千五百多年,散發著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魅力。“沐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我們不能不敬佩我們的祖先,選擇這樣一個春和景明、天朗氣清的時節,攜家帶口,呼朋喚友,走近自然,親近自然,融入自然,在大自然的懷抱里,舉行祭祀、踏青、聚會活動,真可謂手舞足蹈,游目騁懷,甚而至于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四月的鄉村,田畈里到處開滿了金黃的油菜花。帶著母親,我們回到了她年輕時的老家——這個名叫仙人壩的地方。和煦的陽光給了母親行走的活力,在我們上山祭拜的時候,她居然在村子里遇見了兒時的伙伴——一個比她還大幾歲的老人。這恐怕是母親最后一次眺望她的故土家園了,她該有多少心里話想對兒時的伙伴訴說呢?在祖人的墳墓前,我們虔誠地祈禱著,祈求平安、健康、幸福,為了老人、自身和后輩,這些祝福代代傳承下來,已經變成了人和自然的對話與交流。 父親的山脈上生長著無數的映山紅,吸引著我的眼球。我們越過荊棘叢林,一步步艱難地靠近它們。在漫山遍野的翠綠中,它如火紅的旗幟,與生命涌動的春天相感應,令人歡喜不盡。清明的主調是感恩生命,回歸自然,映山紅帶給我們的不是悲傷而是快樂,是蓬勃的詩意的快樂。且采擷一簇,插在家里窗臺的花瓶中,似乎把春天也搬到了家里。 村里人說,三月三,吃芥粑,大人孩子不惹災。姐姐的菜園里應有盡有,那些生態的綠色令人眼前一亮。臨走的時候,車座后塞滿了大袋小袋,那里面裝的全是濃濃的親情。 清明謁祖先,鄉村接地氣,何樂而不為?! 家鄉的清明節 文/姚林寶 一年一度的家鄉清明蠶花節是最熱鬧的。 頭清明,四鄰八鄉的人們不約而同地來到位于浙北杭嘉湖平原的江南風情小鎮——含山。通往山上的路人山人海,寬闊的山門被堵得水泄不通,場面蔚為壯觀。 含山祭蠶神風俗由來已久,歷史淵源深遠,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歷宋明清而益盛,代代相傳,在家鄉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逢此時,十里八鄉的男女傾家出動,上山祭神,熱鬧程度不亞于穆斯林在麥加朝覲。 含山的祭蠶神活動分為頭清明、二清明、三清明,從開始到結束,要鬧上十來天。傳說蠶花娘娘在清明節化作美麗的村姑,來到含山,在山上留下“蠶氣”。誰能到含山踏青者,誰就會把蠶花喜氣帶回家,得到蠶花“廿四分”。因此,四面八方的蠶農每年清明都爭相上含山。青年男女更是穿上節日盛裝,乘船或趕路或搭車結伴前來。到山上購得蠶花數朵,別在發髻、掛在胸前,或插在帽沿或插在甘蔗上,任姑娘們跳起來攀摘,摩肩接踵,相互逗趣。民間流傳一種說法,蠶花軋得越鬧猛,蠶氣越旺,就越是會帶來好兆頭。 祭蠶習俗源于一個古老的美麗傳說,當地蠶農認為含山是蠶花娘娘圣地,修建了蠶花娘娘廟,每年舉行隆重祭蠶活動,祈求蠶繭豐收,期待帶來好運。植桑養蠶是杭嘉湖地區的傳統農業,歷史悠久,錢山漾發掘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碳化絹片,三國時有“吳綾蜀錦”之名,宋時有“湖州絲遍天下”之說,近代南潯所產輯里湖絲獲得首屆世博會金獎,馳名中外。蠶桑絲織經濟價值較高,養得一季蠶,可抵半年糧,蠶繭成為當地村民主要經濟收入。穿越歷史長空,人們對蠶桑寄寓美好的愿望,演繹出種種蠶神祭祀風俗。 離開家鄉三十多年,我感到家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鄉人致富理念和傳統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現在的蠶花節,大多數人是沖著熱鬧去的,年輕人踏青郊游的心理更甚。清明草木蔥蘢,滿目翠綠,明媚陽光照在臉上暖洋洋,一邊體驗爬山的愉悅,一邊欣賞衣著光鮮的男男女女,很是愜意。 1993年,原本是民間自發的蠶事風俗活動,被正式定為湖州的“蠶花節”。活動項目有祭蠶神、踏青、軋蠶花、搖快船、吃蠶花飯、評蠶花姑娘等,如今已成為浙江省民間節慶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吸引大批中外賓客前來參加這一節慶圣典。對于故鄉,我一直在相望相守中細數點滴變化,除了為之歡欣鼓舞,更期待家鄉明天更美好。 清明植綠 文/劉蘭麗 清明一到,沉睡了一個冬季的人們便開始新一年的春耕播種。女人們拿起鋤頭,把荒廢了一個冬天的菜園子雜草鋤凈,土地翻新,男人們從豬圈里挑出一擔擔肥料撒在菜地里。大家互相配合,把沉寂的土地煥然一新,種下了各種蔬菜種子和小苗,也種下了對生活的熱愛與希望。 清明時節,萬物復蘇,春陽高照,是植樹造林的大好時光。上世紀80年代,在我們那偏僻的小山村里,樹木是生火煮飯必不可少的柴火。亂砍亂伐,山上的樹木日漸趨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有了新的追求,對“美”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除了建造漂亮的房屋外,還希望有綠葉紅花的襯托。于是,每年清明時節,人們便在房前屋后種上各種果樹、風景樹,讓自己的生活多一些詩情畫意。 每到清明前后,村里會購回一大批樹苗分發給各家各戶。領到樹苗后,大家自覺地拿起工具,帶上樹苗在公路兩邊、空地或是山坡上忙乎開來。男人們穿上單衣、膠靴,挽起袖子,在手上吐上一口唾液,雙手一搓,掄起鐵鍬挖起樹坑來;女人們挑水灌溉;小孩子們在玩鬧戲耍之余幫忙端茶送水、扶樹苗。忙碌了兩三個小時,大家累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人群中不知誰吆喝一聲,大家便聚攏來,有的脫掉一只鞋子當坐墊,有的坐在鍬把上,有的席地而坐。扯起衣角擦臉上的汗水,邊“咕咚、咕咚”地喝水邊卷起草帽當扇子扇風,不時東家長李家短的聊上幾句,嘴里還忙不停地吞云吐霧,那場面好不熱鬧。雖然累,但看到那一排排剛種下的翠綠的小樹苗正迎風搖擺,內心卻是無比快樂和滿足。 經過多年的努力,家鄉原本荒廢的山坡上,樹木郁郁蔥蔥,枝繁葉茂。每到春暖花開之時,放眼望去,田野上草色青青、楊柳依依、桃李競艷,讓人的內心涌起一股莫名的喜悅與感動。長者們逐年離世,但后輩們還會繼續將植樹造林傳承下去,一代又一代…… 如今,每到清明,家鄉父老鄉親那揮汗如雨的背影就在我眼前不停地閃現。還有山坡上那一排排剛冒出新葉的樹木,它們在向我招手,召喚著我回去。 清明絮語 文/楊文斌 一 與步入中年的人一樣,我越來越喜歡回老家。 為什么總想回老家?因為老家是生命的原點,是成長的時空,因為老家有祖先的墳墓,有血脈的流動。因為老家的時光,不是刻在鐘表上的;因為老家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間煙火。 是的,我喜歡老家的散漫、雞毛蒜皮,我著迷老家的慵懶、無所事事。在老家,不用按時起床、到點上班;在老家,不用坐在鋼筋混凝土里苦挨時光,不用戴上面具、裝模作樣;在老家,不用呼吸被污染的空氣,不用吃喝被污染的食物。在老家,可以晾曬發霉的心情,可以吹亮白的風,可以看真正的花…… 二 在老家,有我的七大姑八大姨,有我的父母雙親。 雖然椿萱并茂,但他們在一日一日老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讓人束手無策。趁著他們身體康健,我從不放棄每一次回老家的時機。甚至還想方設法,能多待一天是一天,多住一晚是一晚。 一個人如此眷念故土、父母,大概也說明他已告別青春,步入中老年,已經自覺不自覺的將自己納入到某種輪回之中。 三 喜歡在老家的時光,喜歡老家的生活形式、生活節奏和生活內容。懷著虔誠,細致入微、認真莊嚴地準備一餐飯,就是一天中最重要的內容。人如螻蟻,忙忙碌碌,忙的目的,首先是為了一張嘴。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如此,在物質豐富的年代亦如此。只是繁忙的快節奏塵蔽了生活的內質,總是一包方便面就打發了自己的腸胃。回到老家,跟著父母重溫儀式一樣的一日三餐,重新確認生活的目的與要義。 年少時總是向往外面的世界,到了一定的年齡,卻厭倦漂泊,只想回歸。狂飆突進的青年時代,盼望自由,我就是我,到了中年,卻發現我不是我,我是家族中的一個鏈條,是親族血脈延續中的一環,是生命基因接力賽中的一棒。 四 清明時節,有多少浪子皈依姓氏?有多少耄耋老人祭拜先祖?有多少子孫認祖歸宗?回到老家,回到泥土,回到生命最本真的形態。 源于泥土是起點,化為泥土為終點,終點和起點是一個點,其運行的軌跡是一個圓,一個不那么圓滿的圓。每個人都命中注定,從起點回到終點,遵循軌跡運轉,不可違逆。只不過有的圓大,有的圓小而已。 清明,是一種儀式;清明,是一種緬懷;清明,是一種親情的集結;清明,是一種血脈的確認;清明,是一種精神的還鄉……面對荒草萋萋的一跪,天地清明。 >>>更多美文:好文章
我對你沒變, 你到哪里停靠。 我心望看大世界知道, 你情意相送月娘指笑。 >>>更多美文:自創詩
寄塵昆季一道同 肝膽互彼隨事遷 依前迸濺憶跟來 君惠攜手情難拋 >>>更多美文:格律詩
QW155CW58PKM14
踏輕洋蔥鴨露營餐點準備 》露營廚房的必備食材與創意料理靈感踏輕洋蔥鴨肉質鮮嫩口感 》適合露營的簡單料理秘訣,輕鬆搞定營地大餐